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考研硕士 >> MPA >> 正文
2015年MPA考试语文公文写作辅导(3)
发布时间:2011/1/8 13:18:45 来源:城市学习网 编辑:admin

  掌握辩证分析的十种方法
  一、懂得辩证分析,才能准确把握写作的角度
  MPA语文联考的作文命题都是切近现实生活,紧扣社会热点的,保证考生都有的可写,是其原则。所以,应试的难点,不在于有无内容可写,而在于能否通过审题选准角度,确立一个切合题意的中心。
  怎样才能确立一个切合题意的中心呢?这就需要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根据命题的意图,找准写作的角度。角度不准,往往会出现跑题、偏题的错误。
  比如下面五句名言都是谈教育的,但角度却各不相同:
  (一)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蔡元培)
  (二)多办一所学校,就可少建一所监狱。(法国:雨果)
  (三)对人民来说,第一是面包,第二是教育。(法国:丹东)
  (四)人生本来是一个蛮物,惟有文化才使他高于禽兽。(西班牙:格拉西安)(五)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握在掌权者手里,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启发母亲 —— 人类的教育者。(英国: 福禄境尔)
  不仅如此,即便同一个材料,也往往不是单一的层次,而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着多方面的道理。这就为我们用不同的哲学观点或用同一个哲学观点,从不同的侧面去进行分析提供了基础。
  【例如】
  根据下边材料,联系实际,运用辩证思维,看能提炼出几个观点。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安泰是众所公认的无敌英雄,地神盖娅是她的母亲。安泰在格斗时,只要身不离地,便可源源不断地从大地母亲身上汲取力量,因而能够击败任何强大的对手。不幸的是,安泰克敌制胜的奥妙,被一个叫赫拉克勒斯的对手发现了,于是安泰被弄到空中扼死了。
  【简析】
  这则古希腊神话故事写了三个人物,即安泰、盖娅和赫拉克勒斯。记了一件事,一向无敌的英雄安泰被赫拉克勒斯弄到空中扼死。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安泰与盖娅是母子关系,安泰与赫拉克勒斯是敌手关系。明乎此,我们就可以运用十种辩证思维,对“安泰之死”这则材料,分别从三个人物入手,进行以下多角度分析。
  1.从安泰角度。进行本质性和因果分析,无敌英雄安泰为什么会失败?
  —是因为离开了大地母亲,忘掉并因此失去了自己力量的来源。据此,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论点:①个人只有紧紧依靠集体,才能有所作为;②党只有紧密依靠群众,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③时刻不忘祖国母亲的栽培。
  二是因为没有自知之明。我们可以运用反向求异分析,进行假设推理,假如安泰知道自己离开大地母亲便失去力量,他就不会被对手骗至空中决斗,由此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论点:④要有自知者明,只有能自知,才能无往而不胜;⑤要扬长避短;⑥要不断完善自己。
  2.从母亲的角度。抓主要矛盾,进行必然与偶然性分析。安泰的悲剧,做母亲的有没有责任?她为什么仅仅给予力量,而不努力培养安泰的自立能力?由此可以提炼出:⑦适当给予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⑧让“安泰”们早些独立;⑨看起来是爱,其实是害。
  3.从赫拉克勒斯角度。进行客观规律和特殊性分析,他为什么能打败安泰?因为掌握了对手的致命弱点。由此可以提炼出:⑩知已知彼,百战不殆;11出奇才能制胜;12要讲究方法。
  可见,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鲁迅说,对同一本《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对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也有不同的结论。雁荡山大龙湫外有个剪刀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它的形状各异,或像一个栽植在大地上的圭玉,或像一张高挂的帆,或像一根玉柱,或像一面卷旗,或像一只啄木鸟,因此它也就有了植圭、一帆、玉柱、卷旗、啄木鸟等多个名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要选取好的角度,核心是能否抓住审题的三个关键,也就是说,是否掌握辩证分析的方法,是否具有联想与想像的能力,是否明确审题的基本过程。只有具备了这三条,才能通过多维思维,运用科学联想,广泛求异,吃透材料,把握本质,从大小、正侧、俯仰、远近等多个方面着眼,找出各种角度,加以比较,择其最佳者入题写作。下面我们就前两个方面分别作些解说。第三个方面则放到论说文的审题一节去谈。
  二、会分析思考,才能提炼出好的中心主题
  文章是思想的外现。要想文章写得好,就要想得好。所以,“会想”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那么,怎样叫“会想”?“想”什么呢?总的来说,就是要学会辩证思维,具体点,就是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来“思考”。
  ㈠ 分析重点,思考抓住实质
  一个命题或一段材料,总有它的关键和重点,体现着它的实质。抓住了重点和关键,去想去分析,才能抓住实质。看清了重点,抓住了实质,再发议论,才不至于离题,这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㈡ 分析差异,思考找出共性
  “会想”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求同比异。面对命题或材料中的几个概念,几个判断,几个人物,几件事情,或者几个画面,几种言论,能准确而敏锐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也是作文常用到的基本能力之一。

  ㈢ 分析原因,思考推断结果。
  人们阐述一种主张的是非,要讲清“为什么”才能使人信服;评价一种事物的好坏,要讲清“为什么”才能让人首肯。要回答这“为什么”,从根本上说,都要分析原因推想结果,揭示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因此,可以说,因果关系是事物之间最普遍的联系,是写作议论文必然要用到的。
  ㈣ 分析事理,思考引出观点
  从具体的材料中引申、概括出一种事理、一种主张,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一种认识的飞跃。供材料作文运用的就是这种能力。
  近年的命题基本都是供材料发感想的议论文,都要根据给定的材料发表“感想”,这“感想”就是用这种方法从材料中引申、概括出来的一种事理,一种主张。所以,要想写好供材料议论文,首先得完成这种认识上的飞跃。
  “感”由“读”而来,要发感就得认真审读给定的材料,这是不言自明的。怎样完成由“读”到“感”这样一个“想”的过程呢?首先要“想”材料的主旨,材料的实质。1998年让孩子吃名牌、用名牌、穿名牌、玩名牌的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儿童教育”的重要;两个画家的材料,主旨强调的是“付出劳动才能有收获”的道理;敲女神门的故事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诺贝尔获奖者一席话的材料,主旨强调的是“人品道德对成功”的重要性。主旨想清了,文章才能写好。如果能把材料的主旨作为“母题”,就“感想”再进一步“生发”开去,派生出许多“子题”来,那就能使认识进一步发展了。比如,由《画蛋》的主旨“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的重要”为母题,生发出“学习贵在苦练”、“天才就是苦功”、“伟大寓于平凡”、“看着容易做起来难”、“基本功是终身功”等一系列子题来,那么可论的道理就丰富了。
  当然,“引申”发感,也不一定非从材料的主旨入手不可。因为许多材料本身是具有多义性的,特别是一些形象性材料,比如一个故事、一则寓言、一个场景、一个画面等等,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看它,从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引申出不同的事理,得出不同的结论。
  怎样才能引出不同的事理、主张?这就需要掌握变换角度从而引申出不同事理的方法。
  由此看来,同一个材料可引申的角度确实不少,有了这种从不同角度引申事理的能力,写供材料作文就不会产生无话可说的困难了,立论就有可能做到新颖而深刻了。但这里有一条界限:不管怎样引申,所引发的事理、观点都必须是材料中原本所固有的,是言之有据的,也就是说,所引申之“由”必须本已蕴含于材料之中。否则就是牵强附会了,必然造成跑题的恶果。
  三、掌握辩证分析的十种方法,才能会分析思考
  所谓善于进行辩证地分析,就是在认识问题时,从客观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现成的理论出发;就是运用矛盾思维,一分为二地全面地看待事物,而不片面化表面化;就是用发展的眼光,历史地看待事物,而不绝对化静止化;就是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事物,而不孤立化简单化。
  怎样进行辩证的分析呢?下面从十个方面举例加以说明。
  (一)学会全面分析或反向求异分析
  即能够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全面地去看待事物;要既能从正面想到反面,也能从反面想到正面;既能看到矛盾中的统一,又能看到统一中的矛盾;既看到主次矛盾的差异,又看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既看到主流,又看到支流;既能看到整体,也能看到部分。这样,才能懂得祸福相倚,泰山不让泥土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这些道理,才能打破思维的僵局,使人茅塞顿开,思如泉涌。不但能使议论全面深刻,免得以偏概全、喧宾夺主,而且常能使人别出心裁,另辟蹊径,写出有新意、有深度、有力度的文章来,从而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决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教条主义、形而上学、削足适履皆不可取。
  【例如】
  鲁人徙越的寓言
  有个鲁国人很会编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绢,夫妻俩打算搬到越国去住。有人劝阻他说:“搬到越国去,你的处境会更加困窘的。”鲁国人问道:“为什么呢?”那人解释说:“鞋是供人穿用的,可是越国人赤脚走路;绢是供做帽子用的,可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凭着你的所长,搬到你的长处根本无法施展的国家去,却想要不处于困境,可能办得到吗?”
  【简析】
  由这个材料我们当然可以引出这样的道理:凡事应先作调查研究,不打无准备之仗,因地制宜,才能成功;决定问题不能盲目行动,必须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做什么事都要扬长避短,方能百战百胜。但是也可以反向求异思维:正因为那里不穿鞋不戴帽子,这也是一种优势,可以开拓新的广阔市场领域,可以大有作为。
  【例如】
  “蚂蚁爬石像”的故事
  一尊美丽的大理石女神雕像亭亭玉立于广场上,游人到此,每每驻足不前,叹为观止:“美啊!维纳斯到了人间!”然而,两只爬在石像上的蚂蚁,对此却大惑不解,这明明只是一块坑坑洼洼的石头嘛,有什么好看的? —— 这是茅盾生前对人讲的一个小故事。讲完后,他曾意味深长地说:“惟能见全体者方能认识客观的真实。”
  【简析】
  这个材料告诉人们:认识事物要看到事物的全局,不能只见局部,不能有片面性,只有看到全局,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真实。生活中的盲从、教条、形而上学、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等现象,都是缺乏求异思维造成的。
  【例如】
  毛毛虫饿死
  法国自然科学家约翰·亨利做过这样的实验:他将一些毛毛虫排成一个圆圈,中间放一堆食物;奇怪的是,这些毛毛虫只是一个一个地跟着前面的爬行,而没有一个爬向食物,直到饿死为止。科学家认为,这是毛毛虫的“从众”行为。
  【简析】
  这个材料提示人们:盲目从众,终将导致恶果;缺乏独立思考,与虫豸无疑。所以,人不可随波逐流。
  其他像《谈黔驴技穷》、《失败是成功之母》、《开卷有益》、《知足常乐》、《见风使舵》、《谈学习负担》、《论狂妄》、《说嫉妒》、《论东施效颦》、《说“傻”》、《谈蜡烛精神》、《论发牢骚》等文题,若能从相反的方向进行全面分析,就可写出新颖、全面、深刻的好文章。还有,像瞎子摸象、塞翁失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坐井观天、物极必反等成语都包含着反向求异思维的认识在内。 [NextPage]

  (二)学会对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分析
  事物的主要矛盾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方面,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论清事物的道理,才能揭示出事物深含的普遍规律,才能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懂得偶然与必然之间的关系。而体现主要矛盾的事物,就是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事物。所以,写文章,论问题,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要以最有普遍性、代表性、典型性的事物作论据,才能抓住本质,使议论透彻、深刻,有说服力。
  【例如】
  柳宗元的“哀溺”喻
  有一只载客船漏水将沉。众人纷纷跳水游向对岸,有一人游得相当吃力。人们知道此人水性甚好,便让他快点游。他说腰里缠着钱,太重了。人们让他扔掉,他摇头。渐渐他的体力不支,岸上人向他喊:“快丢掉钱,性命要紧!”可他还是不听,终于被水吞没。
  【简析】
  这个材料提示人们: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做事要分清主次、轻重,不能本末倒置,否则,只能自讨苦吃,因小失大。
  【例如】
  猱取虎脑的故事
  有一种猿叫猱,身体敏捷,善于攀援,并长有锐利的爪子。老虎头皮发痒时,常常让猱给搔痒痒。天长日久,虎的头颅渐渐被搔成个洞。但虎却并不知道,只是当时觉得特别舒服。猱还悄悄地把虎的脑浆掏出来吃,吃剩下的还送给老虎吃。老虎认为猱对自己非常忠诚,也就越发喜爱亲近它。慢慢地,老虎的脑浆被掏空了,疼痛发作。这才想起要捕捉猱。但猱早已跑到高高的树上躲避起来。虎痛得乱跳乱叫,死掉了。
  【简析】
  这个材料告诉人们: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能被表象所迷惑,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要善于辨忠奸分好坏。
  其他像中学生中有这样一种怪现象:“刻苦”本是一个优点,可是有相当多的学生怕别人说自己“刻苦”,这是什么原因?它的本质是什么呢?原来他们错误地把“刻苦”当作脑子笨的表现。还有像《由“兄弟争雁”的故事所想到的》、《哑巴卖刀的启示》、《祥林嫂的笑意》、《玫瑰花与刺的联想》、《养猫、捕鼠与吃鸡》、《宝钢的下马与上马》、《谈商店取洋名》、《谈乒乓球失利釜山》、《首先要做“马”》、《幻想比知识更重要》、《论虚张声势》、等这类命题,要想立意准确,写得透彻、深刻、有说服力,都需要抓住文题的主要矛盾,进行本质性的分析,才能确立正确的主题,写好文章。
  偶然性与必然性,机遇与能力之间,也是一种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必然是由事物的内在矛盾决定的,不可避免的,一定要出现的趋势;偶然是由事物的外部条件所决定的,它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必然是偶然的基础,而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二者同时存在,不可分割。机遇时时有,能否落到你头上,那就看你有否本领了。
  【例如】
  错过的不仅是机会
  有人抱怨,为什么那个著名的苹果不是掉在自己的头上?那只藏着“老子珠”的巨贝怎么就不产在自己常去游泳的海湾?英俊的我为何总没能像拿破仑那样碰上约瑟芬?其实,造物主也曾照样给你掉下一个苹果,结果你把它吃掉了;也曾在你闲逛时将硕大无朋的卡里南钻石偷偷放在你的脚边,将你绊倒,可你爬起后,怒气冲天地把它一脚踢下阴沟;也有意让你做拿破仑,只是也像对待他一样先将你抓进监狱,撤掉将军官职,赶出军队,然后将你身无分文地抛到塞纳河边。就在约瑟芬驾着马车匆匆赶到河边时,远远地听到“扑通”一声,你投河自尽了。
  【简析】
  这个笑话告诉人们:一个人如果没有预备下能力本领,机会到来的时候,命运也不会照顾你。
  其他像机会偏爱有准备的大脑、听其言观其行、华而不实、口蜜腹剑、色厉内荏、黔驴之技、买椟还珠、守株待兔、牝牡骊黄、鱼目混珠等很多成语与格言,都是必然与偶然关系的体现,都包含着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三)抓住事物的特殊性进行分析
  人们认识事物不能不注意其普遍性的一面,这是主要的,但也不能忘记其特殊性的方面。因为如果只注意事物的普遍性而不掌握其特殊性,就不能认识任何具体的事物,论证时就会生搬硬套基本原理,而造成疏漏、错误甚或闹出笑话。所以,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时,既要注意共性,也要注意个性,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例如】
  对症下药的故事
  府吏倪寻、李延都感到头痛发烧,同去找华佗看病。华佗诊断后让倪寻降热泻火,而李延则要发汗。有人问华佗,两人病情一样,为什么治法不同。华说:“倪寻是表实里症,李延是里实表症,所以治法不同。”吃药后,二人次日便都好了。
  【简析】
  这个材料提示人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事物的特殊性,应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例如】
  过河驴子的故事
  一头驴驮着一袋盐过河,不小心跌倒了,等它站起来,感到背上的盐变轻了。又一天它驮着一袋棉花过河,它故意跌倒在河中,结果再也没站起来,淹死了。

  【简析】
  十分清楚,这个故事中驴子的死,就是因为它不懂得对事物进行特殊性的分析,才被淹死的。
  大家都知道的“量体裁衣”的故事,那个裁缝之所以能做出“稳称身”的衣服,就是因为他懂得对事物进行特殊性的分析,知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道理。
  相反,当年苏东坡之所以闹出妄改王安石菊花诗(昨夜西风过园林)的笑话,就是因为苏轼没有注意分析事物的特殊性,没有因地制宜、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造成的。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就是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成功的典范。
  其他像《从两只老虎的命运想到的》、《缘木亦可求鱼》这类文题,如不做特殊性分析,就不能把握其特性,就不能引发出正确的立意,就不能讲清道理。
  (四)正确分析事物数量和质量间的关系
  认识事物时,把握决定事物性质的数量和质量界限是很重要的。数量和质量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偏向哪一边都要出问题。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一定的质量,而数量过了头也会失去质量;反过来说,没有质量,数量也毫无价值。在一般情况下,质量占主导方面,但在特定条件下,数量也可能成为主要方面,这就要具体分析,把握好质、量变化的“度”,即临界点、火候、分寸。
  【例如】
  “秃头论证”理论
  哲学上有“秃头论证”的理论,它含有这样的问题: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头 —— 回答说不能。再少一根怎么样 —— 回答说还是不行。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到后来,回答却是已成为秃头了,而这在一开始是遭到否定的。
  【简析】
  这个材料就告诉人们:事物由量变到质变是逐渐进行的,有个积累的过程,所以小问题不可忽视,要防微杜渐,善于见微知著,把握时机与火候。
  【例如】
  吃熊肝的启示
  1956年,探险队在北极打死一只北极熊,大家高兴地围在一起品尝别有风味的熊肝,谁知不一会儿,一个个东倒西歪,头晕腹泻,像得了重病。后来人们才弄清,熊肝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如果一次吃得过多,不但对人没益处,反而会引起维生素A中毒。
  【简析】
  这个材料提示人们:要懂得量变与质变的道理,做事都要把握恰当的度,否则,过犹不及,是不能正确处理事物的。
  把握好数量与质量间的辩证关系,正确地运用集中与分散,对于成功地处理问题有重要意义。军事上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就是这种关系的正确运用。
  其他像李时珍读了八百多种医书,写了上千万字的笔记,游历七省收集成千上万个单方,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还有像《木炭与炸药》、《采花与酿蜜》、《练习与题海》、《两个画家的启示》、《偶烛之明》等文题,要想立意准确,写得好,就要善于对事物进行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分析,才能讲出道理,写得深刻。
  鸦片大量吸食是毒药,适量使用可治病,事物都有个“度”的把握问题。
  生活中许多熟语,比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涓涓之水汇成江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都包含着量变到质变的道理。
  (五)学会对事物进行多方面多角度观察思考
  世间的事物不是孤立的,不但与其他同类或异类的事物有联系,而就事物本身看,也是多面的、立体的、内涵丰富的。如能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就可以找到不同的对应关系及联系方式,就可以引出不同的认识和结论。这样,写起文章来,不仅能免除议论的空泛与单薄,而且能写出新意。一个人如能打破思维定势,善于进行这种分析,就可以使议论丰富而不落俗套。
  【例如】
  小马要过河的启示
  小马要过河,先遇着牛大伯,问是否可以蹚过去。牛大伯说水很浅,能蹚过去。小马正准备下河,忽然跑来小松鼠,说是水很深,不能过,前天还淹死了它的一个同伴。小马没主意了,便回去问妈妈。老马叫它自己多想想,试—试。小马照着妈妈的教导,顺利地过了河:水不深也不浅,刚好过膝盖。
  【简析】
  这个材料既可论凡事要“多动脑筋,大胆实践”,也可谈教育要善于进行引导;既可以论“真话不等于真理”,也可以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可以论“勤问多思”的重要性,也可以谈要讲一点“答话的艺术”等。
  【例如】
  换种方式就能成功
  由于讨债单太多,又都千篇一律叫付钱,不知先付给谁好,经理看一眼,总是说:“看着办吧。”有一次,收到一张巴西传真来的账单,除了列明货物及价格、金额外,大面积的空白处写着一个大大的“SOS”(救救我)!旁边还画了个大头像,头像正在滴泪。这张不同寻常的账单一下引起经理的重视,看了便说: “人家都流泪了,以最快方式付给他吧!”其实这个讨债人未必真在流泪,他把“还我钱”换成个小幽默,便成功了。不少人做事碰壁,就在于不懂得换一种更能让人接受的方式。
  【简析】
  这就告诉人们,要学会多角度地思考,方能出奇制胜,解决问题,破除定势思维方能带来成功。
  其他像《由滥竽充数所想到的》、《“东施效颦”的启示》,就既可从南郭、齐王、竽士、东施、乡人等多方面着眼来写,也可仅就南郭、齐王、竽士、东施、乡人中的一个,从赞扬或批评等不同角度来写,都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其他如《砖的联想》、《0的断想》一类的文题,每个都可以从十个以上的方面或角度,写出多篇文章,并且能做到有新意,不重复 [NextPage]

  (六)学会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多层次的分析
  因果关系是事物间最重要的关系,在认识事物分析道理时,如能多问几个为什么,再问几个主要为什么,再问几个为什么的为什么,就能够探究出事物间深层的因果关系,分清主因次因、内因外因,找出因果间的联系和转化条件,就能使认识逐层深入,使论证深透严密,使结论正确有力。
  正确认识事物的因果关系,才能正确看待环境条件与主观努力,有利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争取成功。
  【例如】
  抹香鲸粪与龙涎香
  抹香鲸粪本是抹香鲸胃里的一种病态分泌物,刚从体内取出时有一股呛人的难闻气味,然而当人们将它进行洗涤、烘干等加工之后,就变成了世界驰名的龙涎香。
  【简析】
  这个材料告诉人们:事物的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虽然制成龙涎香需要运用科学知识,使其转化,科学知识决不能使牛粪变成龙涎香,就是因为牛粪不具备成为龙涎香的内因。
  【例如】
  卡文迪许实验室
  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是世界第一个基础学科的集体研究机构,有17个诺贝尔奖的获奖者从其中走出。而有才华的奥尔科夫斯基一生有很多创造,但大都重复别人的发现,就是因为他在偏僻的中学里搞科研,什么都缺乏。如果他在卡文迪许实验室,可能早已登上诺贝尔领奖台。
  【简析】
  这个材料告诉人们:在内因具备的情况下,外因在一定时候也起决定作用,机遇和一定的条件对成才也是不可少的。
  其他像《奋斗是成功之父》、《刻苦是天才的砺石》、《屈辱是奋起的强心剂》、《人口与经济发展》等这类命题,如果不进行逐层因果分析,不分析内外因的关系,不弄清环境、机遇的相对作用,是不能说清楚也是不可能写得深透而服人的。
  另外像屈原能唱出《离骚》,司马迁能写出《史记》,李四光能建立“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都深含着内外因关系的道理。
  许多成语,如孟母三迁、一傅众咻、冀枭凤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等,也都要从内外因进行分析才能论透。
  (七)要善于找到事物间的联系
  世间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和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进行议论时,如能抓住这种联系,展开联想和类比,进行深入的横向求异分析,就可将上天下地,古今中外,伟大平凡,理想现实等一些似乎无关的事物沟通起来,就能将人们的思维之船,从狭窄的港湾引向广阔的海洋,就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议人所未议,就能开辟广阔的思路,产生崭新的认识,就能写出观点新颖、内容充实的文章。
  【例如】
  预见打世界大战的故事
  二战前夕,德国大量购进婆罗洲的石油,引起化学家的疑惑。经化验其石油含有大量的芳香烃,这是生产炸药的不可少的原料。他们断定这是德国人要打世界大战的一个预兆。
  【简析】
  这个材料可以启迪人们:要善于进行联系分析,认识事物时,要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例如】
  第七张饼
  有一个人饿极了,一连吃了七张饼才感到吃饱了。于是他大为后悔地说: “早知道第七个饼子能吃饱,何必吃前六个!”
  【简析】
  这个材料启示人们:要联系地看问题,孤立地看问题,就不能认清问题。量变到质变都有个临界点。
  【例如】
  《荷花》诗
  翠盖红妆浥露艳,花之君子水之仙。共夸不受污泥染,没有污泥哪有莲。
  【简析】
  这首诗告诉人们: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看到这种联系,才能真正认识事物间的关系。
  比如《威尼斯商人》里鲍西亚之所以能击败凶狠的夏洛克,也是因善于运用横向联系分析,从肉联想到血,才出奇制胜的。胡耀邦同志在一次与外宾的谈话中,就运用这种横向联系的分析,用“开窗户安纱窗”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解答了“既要开放引进,又要避免腐朽的东西进来,怎么办?”这个问题,新颖精妙,发人深思。“威尔逊云雾室和格拉塞的气泡室”的故事,也体现着事物间的横向联系关系。
  不少成语,如一孔之见;唇亡齿寒;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羽示风向,一草示水流;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牵一发而动全身等,都包含着事物间联系的道理。
  (八)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世间的事物没有一成不变的,都处在不停地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当中,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就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对事物进行历史的分析,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这样,在论证道理时,才能打破传统的观念,打破顶峰的框框,使认识不断地深入、发展、前进,才能论清道理。
  【例如】
  箕子悲象箸的故事
  商纣王用象牙筷子吃饭,大臣箕子见状十分担忧。他认为,用上象牙筷子,就必须用犀角与美玉的杯盘配套;而这样高级的器皿就不能盛普通饮食,必装珍禽异兽;吃上了山珍海味,就不能穿布衣短衫,必须有锦绣绸缎;接着,又得有华屋大厦。这样下去难道不是很危险吗?然而,纣王根本不听进谏,又建起了酒池肉林,设了炮烙之刑,终至灭国亡身。箕子能从纣王用象牙筷子这件小事预见到殷商的灭亡,就是用发展的眼光,进行了纵向历史分析的结果。
  【简析】
  这个材料告诉人们:要善于见微知著、学会发展地看问题,提醒人们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私欲决不可长,玩物必丧志。

  【例如】
  凶杀案与投资
  珠海1992年发生一起团伙凶杀案,6名歹徒闯进东鑫制药有限公司枪杀了5名职员。市长亲自拍板悬赏50万元奖励提供线索的有功者。外商闻知这一举措,反而认为珠海有安定感,纷纷来珠海投资。这就是因为他们用发展的眼光,进行了纵向历史分析的结果。
  【简析】
  这个材料提示人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见微知著,才能有预见性。
  其他像《出国热与海归潮》、《五四精神与振兴中华》、《人多力量大吗?》、《揭短与护短》、《谈不以一眚掩大德》这类文题,只有用纵向历史的分析,才能写得透彻深刻。
  不少成语,如月满则亏、刻舟求剑、树欲静而风不止等,都告诉人们,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点上。
  (九)善于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有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人们要改造世界,就要认识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写文章只有实事求是,着眼于对事物客观规律的分析,才能讲清道理。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也是因为它符合客观规律,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是必然的。
  相反,机械论、宿命论把人视为规律的奴隶,消极等待,便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主义,冒险蛮干,不讲科学,不顾实际,违背规律,就必遭惩罚。要论清这些问题,不分析客观事物的规律是不可能的。
  【例如】
  杜荀鹤的《小松》诗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只待凌云始道高。
  【简析】
  这首小诗启迪人们:新生事物是前途无量的,不可轻视新生事物,应善于及早地发现并扶植新生事物。
  【例如】
  放手的爱
  一个好心人看到一只蝴蝶在茧里挣扎着要出来,很想帮忙,就轻轻地把茧上的丝拉开一个口。蝴蝶出来了,扑着翅膀,却不能飞。这位好心人没有懂得只有通过生的挣扎,翅膀才硬得能飞。这只蝴蝶只能短命地呆在地上,从不知自由的滋味,没有真正生活过。
  这个材料提示人们: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拔苗助长不可取,成长要经历磨难。
  【例如】
  鱼要离开大海
  一条鱼,生活在大海里,总感到没有意思,一心想找个机会离开大海。一天,它被渔夫打捞了上来,高兴得在网里摇头摆尾:“这回可好了!我总算逃出了苦海,可以自由呼吸了。”越想越乐,乐得直蹦高……结局可想而知。
  【简析】
  这个材料提示人们: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不能脱离自己生存的环境。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其他像写《〈庖丁解牛〉的启示》《从“最初的火车没有马车快”说起》《胡服骑射赞》《敢为天下先》《第五次围剿的失败》《大跃进的教训》等文题,都要从分析事物的客观规律入手发议。其他如拔苗助长、抱薪救火、齐景公弃车步走等故事,都是违背客观规律的生动例子。
  (十)要善于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认识的产生、发展与验证都离不开实践。然而实践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所以必须将二者相结合。办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重视经验,又不惟经验论,才能取得成功。写文章,不少时候都需要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进行分析,才能把道理讲透。
  【例如】
  虞庆为屋的故事
  虞庆新建成了一座房子。他对工匠说:“这房子太高了。”工匠解释说:“因为这是新房子,涂料湿,椽子又新,等到涂料干了,椽子也干了,房子就不高了。”虞庆固执地坚持说:“不是这样。现在涂料湿,就重,椽子湿就弯曲,等到涂料、椽子都干燥后,房子一定比原来高,所以应该先让房子低些。日久天长,涂料和椽子都干燥了,涂料干就轻,椽子干就直,房子自然就高了。”工匠讲不过他,便按照他的意思去做,结果房子很快就坏了。
  【简析】
  这个材料提示人们:空头理论不符合实际必遭失败。教条主义害人害己,实践才能出真知。
  【例如】
  葡萄发霉的故事
  一名葡萄园主不慎错过采摘时机,大量葡萄在藤上干瘪甚至生霉了。园主舍不得把葡萄丢掉,没想到意外地酿制出极品甜白酒来。第二年他又如法炮制,大雨过后任葡萄发霉,结果酿的酒全坏了。原来第一次由于温度和湿度适宜,干瘪的葡萄生的是一种特殊的“贵族霉”,只有这种霉菌才能使葡萄酒产生独特的香味。
  【简析】
  这个材料提示人们:偶然中含有必然。要善于研究和总结经验,上升到理论。机械地照搬从前(或他人)的经验,有时会适得其反。
  其他像戴嵩画牛的笑话,就是因缺乏实践造成的。像成语吃一堑长一智、摸着石头过河等都体现了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以上这些分析的方法,就一个文题来说,可用一种,也可同时用几种,要根据具体文题而定。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