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管理、办学、投入等体制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为我们又好又快地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指明了方向。”翻阅着手中的《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刘晓今天激动地告诉记者,他专门撰写了《关于切实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提案,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言献策。
[背景]刘晓委员指出,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到“十一五”期末,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要达2750万人。这对职业教育在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和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提出了很高要求。而职业教育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关键还在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成功实施。因此,采取各种措施以切实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对于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现状]“各地在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存有诸多问题。”刘晓委员分析说,一是政策与制度还不完善。政府没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造成行业、企业与学校在推行“工学结合”过程中责、权、利不明确,行业、企业与学校合作缺乏原动力,积极性不高。二是观念认识上存在偏差。很多企业用人主要从自身短期利益出发,对“工学结合”作为培养企业所需技能型人才乃至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缺乏认识;学校对“工学结合”理解不够深入,有的学校流于形式;家长对推行“工学结合”这种半工半读式的学习模式缺乏理解,学生中也存在认为“工学结合”是向行业、企业变相地输入廉价劳动力的错误思想。
[对策]刘晓委员建议,首先要在法律层面上明确“工学结合”中各方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确保“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同时,启动激励措施,对接受顶岗实习的行业、企业,可以考虑采取减少税收、在贯彻《劳动合同法》过程中对校企合作的对象加以区别对待等措施。还要建立职业教师准入制度和企业兼职教师聘用制度,通过教师的转型,促进学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