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在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之际,郝春雨同志光荣地被授予“集团公司劳动模范”的称号。得知这一消息,和她朝夕相伴的工友、基层领导异口同声地说:“这个劳模她该当!”
是的,作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29厂四车间一名普通的电装工人,她在电装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锐意进取、无私奉献,将知识和智慧献给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航天电子装联领域里身怀绝技的技能人才,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勤奋学习善于钻研 做知识型工人
随着航天科技的飞速发展,星、船电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一名电装工人,她感到仅凭满腔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应全面掌握技术技能,当个称职的好工人。她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三年大专的学习,之后又参加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举办的“无线电装接工高级工培训班”和“赴德国先进加工技术培训班”的学习。培训和学习使她了解了国内外无线电加工技术,开阔了眼界,为她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理论学习外,她尤其注重平时的钻研和积累,凭借着善学、吃苦、肯钻的精神,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不断提升,成功解决了生产中的一个个难题。神舟二号飞船电缆首次采用某项新生产技术。开始以这种方式生产电缆时,设计部门没有经验,无法给出电缆走向图,给电缆生产加工带来极大困难。郝春雨承担了侧壁电缆任务后,设计要求加工者协助完成这一工作。在这个难题面前,郝春雨认真消化图纸工艺,仔细研究电缆接点表,她边学习、边摸索、边画图,结合自己多年的生产经验,在密如蛛网的导线中梳理导线接点表和插头之间的对应关系,终于绘制出了完整的电缆走向图,还创新了工作方法,确保了模板电缆网的生产进度和质量。神舟二号模板电缆网生产取得了成功,比神舟一号电缆网减轻重量100余公斤,也使飞船的电缆布局更加科学合理。飞船模板电缆的生产方式一直延用到神舟六号。郝春雨同志为飞船电缆生产模板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展示了新时代知识型工人的风采。
技术精湛作风过硬 承担急难重任务
郝春雨不仅生产技术精湛,思想、作风过硬是她最显著特点。
2004年9月资源二号卫星赴发射场执行发射任务,在整星电测阶段后期预演故障排除时,发现某分系统的星上设备存在故障难以排除。型号两总提出将星上仪器对接的电缆增加并联导线进行接地的处理方案。而发射场没有能上星操作的电装工。型号总师当即点将,速调郝春雨赴发射场执行任务。这天是9月30日,职工们已放假回家准备欢度国庆节。郝春雨等人连夜赶往发射场。经过9个小时的长途奔波后,她顾不上休息便赶到生产现场。此时卫星已处于整星测试状态,郝春雨攀登到离地面2米多高的地方操作,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星上仪器电缆所在的舱板只能打开约40度的小缝,电缆插头只能在舱板边缘焊接,操作不当便会碰到星体造成损坏,保护不当又会产生多余物落入星体内部。面对“两难”的工作条件,郝春雨凭借着过硬的电装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精心操作,在其他人员的配合下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电缆的焊接,为出场发射赢得了时间。型号总师对这次任务执行给予了高度评价,亲自给《中国航天报》写稿赞誉。
爱岗敬业甘于奉献 青春无悔献航天
要想在平凡的岗位上有所作为,必须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这是郝春雨的行为准则,也是她的工作理念。多年来她遵循着这一理念,始终忘我工作,奋战在生产一线。她每年完成工时近四千小时,加班在一千小时以上,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都是100%。平时不管是节假日,还是晚上休息时间,只要工作需要,随叫随到毫无怨言,以主人翁的精神尽职尽责地完成生产任务。
2006年1月尼日利亚星服务——推进舱低频电缆网在四车间投产。院项目办要求电缆网减重十公斤。尼星服务——推进舱共有89根电缆,4200多根导线,郝春雨和工艺人员在电缆比线、下线过程中,一丝不苟精心操作,反复琢磨电缆走向。她每天早出晚归,顾不上照料老人、孩子,连续加班了一个多月,上幼儿园的儿子都快忘记妈妈样子了。在她的带领下,参与生产的几位同志团结协作,经过艰苦的工作,尼星服务——推进舱低频电缆网的重量减轻了十多公斤。对此,院给予了表扬和奖励。
郝春雨是平凡岗位上的一名普通工人。十几年来她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甘于奉献,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耀眼夺目的光环,但她却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岗位职责,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天道酬勤,宁静致远,郝春雨同志将以自己不懈的追求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不断实现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