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这让党的十七大代表、唐山钢铁集团公司第一钢轧厂炼钢炉炉长郑久强备感振奋。他为自己是一名技术工人而自豪,也深信“知识蓝领”会越来越吃香。(12月29日《人民日报》)
众所周知: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有人预言,未来若干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将会有越来越多贴着“中国制造”标志的产品漂洋过海,销往世界各地。但中国能否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自己有没有核心技术外,关键还在于我们是否有足够数量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尽管党和政府很重视技术工人的培养,然而受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惟学历论”的人才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技能人才严重缺乏,特别是高级技工和技师等高级技能型人才更是短缺。有资料显示:全国高级技工人数只占技工总数的3.5%,与发达国家占40%的比例相差甚远。全国仅数控机床操作工就短缺60万人。特别是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以及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级技能人才紧缺现象愈发凸现。难怪有人说:过去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制造业来说,现实是有“米”无“巧妇”,中国制造怎么造?让人深思。
一流的制造企业要造一流的产品,更要造一流的技能人才,只有把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发展振兴企业的重要基石,工厂才能跻身于国际一流企业之林,产品才能成为畅销海内外的知名品牌,这也是提升“中国制造”的关键所在。而消除青工技术断层是一项迫在眉睫而又长期的任务,当前关键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去调节。实际上,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已经开始对忽视技术工人的行为进行矫正。在人才市场上,像郑久强这样的技术工人正成为“香饽饽”。如在南方,高级技工和硕士、博士一样大受欢迎,有的单位高级技师工资高于硕士生;在深圳,大学生失业率在逐年上涨,而中高级技工的失业率基本为零。市场是一种比传统观念和政府行为强大得多的力量,它将在解决技术工人短缺现象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二是用人单位要优化环境,为青工学习技术创造宽松环境,营造尊重技术工人、爱惜技术人才的良好氛围,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同时,政府及用人单位还应建立相应的利益激励机制,让有技能的技术型人才感到学技术有奔头、懂技术有甜头。
企业界有一句名言:“素质决定兴衰,质量关系存亡”。这就昭示着:当代工人不仅应该有出大力、流大汗的精神,更要有刻苦学习,努力掌握新技能,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更何况掌握高新技术是新时代赋予产业工人的重要使命。正如郑久强所说:“从普通工人,到工人技师、高级技师、操作技能专家、首席操作技能专家,他的每一步成长都印刻着知识的作用。”笔者认为:郑久强的成功经验也阐明了一个道理:无论干什么,不论在哪一行,只要全身心投入,爱岗敬业,努力奉献社会,刻苦钻研业务,都能成为人才,被人们所尊重,为社会所承认,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