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三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号角的吹响,沈阳市作为“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已经走过了整整两个年头。2005年8月26日,共青团中央以文件的形式命名沈阳为“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下简称“示范基地”),共青团沈阳市委在缺少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缺少已有路径可以依赖的情况下,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成功实践,打造了青年高技能人才“中国制造”品牌。
两年来,沈阳市扎实开展技能培训,已累计普训青年技工2.6万人次,完善评价机制,用各种技能大赛为技能人才搭建展示的舞台,总计有791人晋升为高级工、188人晋升为技师、50人晋升为高级技师,通过对工业文化的传承,重新诠释和定位了沈阳的青年技能文化。
“技能成才我成功”的新型人才观,目前在沈阳青年中已深入人心。那么,沈阳市在服务青年成长的探索与实践中,给人们提供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双证”培训:提高青年生存本领
两年来,沈阳市已初步形成了基地办和各企业双向互动、各种培训资源广泛参与、培训工种全方位,培训对象多元化的青年技能人才建设新局面。组织广大青工积极开展“小建议、小革新、小设计、小改造、小发明”活动,踊跃参与沈阳在产业工人中开展的岗位练兵、技能培训学分制试点、技术比武、导师带徒、抢救绝活绝技等活动。着眼于大学生“加强实践技能、提高生存本领”和青年技工“带着问题来学习、拿着成果去实践”的双重需求,面向全国创造性地推出了技能证书、学历证书“双证”培训项目。“双证”班使大学生学技术、青年技工拿学历成为了新的时尚。目前已有86名大学生获得了数控车工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200名优秀青工参加了本科成人高考,成为了“示范基地”学历班学员。拥有“双证”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其中,沈阳工程学院机械系学生刘印在天津特变电集团沈阳分公司实习期间已担任其所在生产班组的班长,受到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技能大赛:为人才脱颖而出搭建舞台
随着第三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沈阳举办,一个“层级推进、相互衔接、规范运作”的良性竞赛体系正在形成,影响力和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各个企业的团组织以技能比武、技能运动会等形式,每年都组织广大青年职工进行竞赛,在基层选拔储备了一批人才,并通过表彰进一步激发和巩固广大青工提高技能、参与竞赛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东基集团对大赛状元就破格高聘为助理技师,按3年内每月1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3600元的奖励。“示范基地”以全国大赛的比赛工种为参照,连续3年每年都举办10个工种以上的沈阳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包括工具钳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燃气设施管理员等工种,为优秀青年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舞台,为“沈阳技能”叫响全国、走向世界打牢了根基。作为国家级一类竞赛的“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以其影响广泛、权威性强的优势,在发现和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高技能人才中,产生了巨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据初步统计,在全国范围内,有数百万青年技术工人参加了各个地区、行业团组织开展的大赛初赛,有1014名青年技术工人参加了大赛的决赛。正如团中央领导指出的那样,“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为民族工业的重新崛起,培养了一支高技能人才的“精锐之师”。
技能鉴定:开辟青年人才认证“绿色通道”
在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工作环节中,技能培训是基础环节、技能竞赛是驱动环节、技能鉴定是核心环节,只有三者有效、顺畅地链接,才能保证高技能人才成长进入“快车道”。评价机制不完善、激励体系不科学一直是困扰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深层次原因,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就是科学、合理、及时的进行技能鉴定。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企业自主鉴定、“示范基地”鉴定、“大赛”鉴定等方式,为广大青工技能鉴定开辟了“绿色通道”。对自己有鉴定站的企业,在培训后就积极组织技能鉴定,让青工的职称水平得到普遍提升。
“示范基地”在组织青工普训时就紧扣技能鉴定来展开。在普训结束的第一时间,就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共同组织鉴定考试。为提高青工的积极性,普训时费用先由青工个人垫付,通过技能鉴定、拿到技能证书后,基地办将补贴实际费用50%,这样既保证了培训质量,又提高了青工“技能高考”的通过率。“示范基地”明确规定,进入“大赛”前三名的选手可以破格晋升为技师,实际操作和理论考试60分以上的选手可以破格晋升为高级工。这些措施的综合实施,突破了比例、资历、年龄、身份等限制,满足了青工认证、提升技术等级的强烈愿望和要求。
激励政策:向青年技能人才全方位倾斜
高技能人才队伍是一个“青黄不接”的群体,一方面因“稀缺”而被“重用”,另一方面又因社会地位不高而被人忽视。在一定程度上讲,这是具有全国性的普遍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策倾斜不到位、职业价值导向不合理无疑是其中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一状况,沈阳市在全国率先设立了“技工日”,把每年的9月5日作为“沈阳青年技工日”。当天让全市技术工人放假半天,发放“沈阳市青年技能卡”,开展青年技工足球赛、进行“双证班”技能交流拜师结对子等活动,从技能创新、工业文化等多角度,展示沈阳青年工人的时代风采。市级医院每年按照地域划分为具有技师职称以上技工免费体检一次,并建立健康档案,实行跟踪服务。在对“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沈阳选手重奖的同时,还评选表彰“沈阳十大杰出青年技能人才”、“沈阳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和“沈阳十大技能家庭”,并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和途径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营造了关注技能振兴、尊重技能人才的浓厚社会氛围。特别是把徐强、曲骊、孙思国等高技能人才选树为全市青年的典型,大力宣传他们在实现“三大目标”与建设和谐沈阳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使“技能成才我成功”的新型人才观得到全市青工的广泛认同,使争当高技能人才成为更多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
技能情结:不断向技能文化升华
工业文化是工业技能的母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声。沈阳近代工业产生于清末,形成于民国,壮大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沈阳这块土地上,一大批技术精英的涌现包含着深厚的文化根由。“示范基地”建设的实践让我们认识到,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始终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若使“示范基地”建设从有形到有根再到有魂,就必须紧紧抓住文化这根撑杆。为此,在三届“大赛”中,坚持把传承工业文化尤其是传承技能文化重要主题贯穿其中。在第二届“大赛”中,特别设计了一些钳工、车工等简单易学的“我也来参与”技能实践项目,让观摩“大赛”的青少年与技能零距离。在第三届“大赛”中专门安排了参观沈阳铸造博物馆、工人生活馆等主体活动,让选手们与工业文化面对面。在“示范基地”日常的建设中,也把文化放在突出的位置。在理论研究方面,组建青年技能文化研究会,举办理论研讨和文化论坛,重新诠释和定位沈阳青年技能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塑形等功能,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在社会宣传方面,进行“技能成才我成功”主题演讲会、“技能进社区”活动,举办沈阳青运史展览和青年技能与自主创新报告会,把技能情感向技能文化升华,成为青少年的文化价值取向追求;在载体建设上,积极参与全国第一座工业文化博物馆、全国第一条现代化工业景观大道的建设,使工业文化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
“示范基地”建设:有形、有根、有魂、有果
团沈阳市委书记肖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从有形到有根,从有根到有魂”,还可以加上“有果”这“四个有”,概括了沈阳这个“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两年多的发展历程和建设的总体情况。
她认为今后的工作任重道远。团沈阳市委将继续拓展好阵地,将团属活动阵地、政府职能阵地和社会培训阵地充实到“示范基地”之中,拓展培训空间,构建培训网络,为分层次、分重点、分工种的青工培训提供阵地依托。同时,充分利用共青团的品牌优势,积极探索建立青年技能人才专项奖励基金,形成组织化实施、社会化运作模式,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为“示范基地”建设提供物质依托。同时完善好制度、传承好文化,让青工高技能人才培养同工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技能由“生存手段”提升为“生活方式”,把青年技工的“技能情感”转变为“文化追求”,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