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1970年,他初中毕业来到汽轮机厂,当了一名学徒工。从帮着师傅擦床子,跟着师傅学习看那些十分抽象的图纸开始,和汽轮机的转子打了30年的交道。
他不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1996年,它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7年,他以党的"十五大"代表的身份,走进人民大会堂;2000年,他作为全国劳动模范,走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在他30年的职业生涯中,该有多少汗水、多少心血铺垫了通往人民大会堂的路?
他叫刘义明,用转子--汽轮机的"心脏"诠释着自己的人生。
美方专家说:"你们加工的转子简直就像工艺品!"
1999年9月27日,我国首台65万千瓦核电汽轮机即秦山核电二期工程的第一台机组在三主机厂房的总装试车成功。刘义明参加了盘车典礼,对于现场紧张而又热烈的场面,他既兴奋又沉重。
65万千瓦核电汽轮机的制造是引进美国西屋公司的技术。因为这样高等级的核电制造在我国是首次,所以秦山核电第一台机组包括转子在内的部分大件委托美国西屋公司加工制造。这对于担负大机组转子加工任务的刘义明来说,是一种"耻辱",更是一种压力。
为了降低成本,开拓新的制造领域,也为了不受人制约,公司决定秦山第二台除叶片以外全有我们自己加工制造。被称为汽轮机"心脏"的转子加工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刘义明肩上。他深知这台核电转子对国家的政治影响及公司利益有多重要,他早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当第一台秦山核电65万千瓦机组转子从美国运抵公司后,它就反复观察,对照图纸着手研究核电转子的工艺及工装,反复选择加工刀具及切削用量……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开始了两班倒的生产,遇到问题时,他干脆就不离机床连班干。从粗车到精车,一个核电转子仅用10了天就加工完成了!而同样的一个转子美国西屋公司24小时倒班生产还用了14天的时间。美国西屋公司的工艺专家来公司看了我们制造的转子,都竖起大拇指:"你们加工的转子简直就像工艺品!"
其实,得到美方专家称赞,对刘义明来说,早已不是第一次了。近年来,公司为拓展国际市场,承揽了许多国外加工项目。GE缸的制造就是一项。GE公司的产品不但技术要求十分苛刻,而且周期短,美方代表每天到现场监造。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刘义明连续10多天吃住在车间。看到无可挑剔的质量和满意的进度,美方代表不得不承认:"中国工人了不起!"得到挑剔的美方代表的好评,刘义明的苦和累都化成乐甜甜的欣慰。是啊!还有什么能比一个人以自己的高超技术和人格魅力赢得了整个国家产业工人的尊严更加自豪呢!刘义明说:"件,只要来了就是急的,公司急,我更急。"
刘义明的名字,早已与转子大王的称谓联结在一起。只要一提起转子加工,人们会很自然地与刘义明联系起来。公司在这方面有急难险重的任务时,都会寄希望于刘义明,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数控转子车床工作岗位的缘故,就连同伴们也觉得,如果这活儿刘师傅干不了,那就任何人都不用试了。
去年仲秋节快下班时,刘义明接到了73A第4台低压转子第7级围带加工任务,总装等着马上要呢。任务就是命令,它熟练地选好了工装,投入加工,多年来他早已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这时,机床的冷却系统出现了故障,如果停机修理势必耽误时间,于是他干脆找来一个水桶放在机台上,一杯杯地将冷却液往车刀上浇。切割下来的铁削不时扫在他身上。就这样,刘师傅一直干到后半夜两点才回家。
去年年底,刘义明接到了两个军品大齿轮的加工任务,并且要求第一个大齿轮在农历大年三十前转到齿轮加工车间。大齿轮的精度要求非常高,而他所用机床精度不好,这就需要操作者具备高超技术去拉近产品精度与设备不足的距离。两个大齿轮,他和同机床的张师傅两人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不用说星期日,就连大年三十刘义明也是在机台上干到很晚。
他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少个节假日是在机台上度过的。刘义明说:"件,只要来了就是急的,公司急,我更急,必须全力以赴往前抢。而且要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为下序打个好基础。"为了保证做到这一点,刘义明总结创造了"静、细、勤"工作法。"静"即:只要一进入工作岗位,就要向战士上了战场一样,把心思完全放在产品加工上,抛开一切杂念;"细" 即:加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仔细的检查,包括刀具、工卡、方法上都要保证产品质量不出问题;"勤"即:加工过程中经常测量,观察刀具切削时的变化、检查工夹量具等辅助设施是否符合使用标准。
这就是刘义明能够时刻保持竞技状态的基础吧!
公司领导说:"刘义明的综合素质,体现了时代对工人的要求。"
转子加工尺寸多、精度要求高、加工周期长、责任也重大。这在刘义明1970年初中毕业分配来厂当上一名卧式车床工不久后,就感觉到了,从那时起,一份责任深深印在他心中。他除了珍惜跟师傅学习实际操作的机会外,还自学了数控理论、刀具理论、设备理论等专业知识。初中毕业的刘义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想而知,可他从不气馁。
1986年,刘义明被公司派往西德学习数控转子加工技术,以适应我公司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和操作新引进的国外进口设备的需要。七周的出国专门技术培训,学到的东西是显而易见的,但给刘师傅的触动却很大。回国后不久,他通过自学和请较,很短的时间就能够独立操作进口数控车床了。
1987年,刘义明接到了加工20万机中压转子的指令,却没有数控工部和程序。为了抢周期,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刘义明脑海中萌生了--自己编程,他很快付诸了实践,并取得了转子加工合格率98%的巨大成功。工人编程,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数控机床专用刀排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刘义明凭着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对不同加工部位的刀排进行分类,计算参数,改进了专用刀排的设计,节约资金10多万元。转子加工轴径拉毛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他精心研究,采用配钻磨头孔,将磨头固定在机床上进行加工,并配合维修钳工制作工装销子、螺孔、磨头安装及加工,为在围带车上修复提供了数据。虽说洗转子、打毛刺、配闷头等是没有工时的工作,可他全包了下来。刘师傅所带的徒弟中,有的成为生产骨干,有的荣获"市新一代创业人"称号。在他的带动下,公司一批现代化智能型的产业工人正在崛起。公司领导说:"刘义明的成功,绝不单纯取决于他的苦干,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他的综合素质,体现了时代对工人的要求。"
刘义明,你是当代劳动模范从单纯劳动型向智能型、参与型转变的光辉典范。我们为你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