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讯 >> 职业资格 >> 职业资格 >> 正文
蓝领群英——记袁政海班组
发布时间:2008/3/29 14:51:41 来源:www.xue.net 编辑:城市教育在线
17人的汽车模具班组,平均年龄35岁。短短几年间,共48人次分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全国机械工业职工技术创新示范班组——江铃模具厂袁政海班组秉承"水滴石穿"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凭借潜心练就的一流技能,在平凡的钳工岗位上唱响了当代技工的壮丽赞歌。

  江铃有个“袁政海”

  在江铃集团,问起袁政海,真是无人不知。员工们说,袁政海是我们蓝领工人的骄傲;公司领导说,袁政海是新时代中国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外资方代表说,袁政海是江铃公司的又一个品牌,有这样精益求精的员工,消费者放心。

  1990年,不到20岁的袁政海从江西省机械技校毕业,跨进了江铃集团模具车间模具组。

  俗话说“站死的车工,累死的钳工”。直到干上钳工,袁政海才真正体会到这个工种的艰辛。他说,那时一天下来,腰酸背疼,手上布满了水疱。想着当钳工这么累,当时也很想换个工种。可是,看着车间的一位老劳模虽然已经年近半百,但干起活来仍然风风火火,面对细如发丝的线路,他一锉下去,要锉掉几丝就是几丝,工人们都敬佩他“一锉准”的绝活。

  当工人是有奔头的!袁政海从此下定决心,一丝不苟地苦练钳工技能。功夫不负有心人。袁政海也练就了“一锉准”的绝活,并且在平凡的模具钳工岗位上,向中国技工最高峰开始了一步一步的攀登:23岁成了中国最年轻的技师;27岁成了中国最年轻的高级技师,31岁成了2002年“中华技能大奖”最年轻的获得者。

  袁政海常说,今天的模具制造业不再是铁锤加锉刀的传统工业,而是广泛运用高科技的现代工业。一名一流的模具钳工,也理应是设计和制作“文武双全”的两栖人才。他通过自学、培训,掌握了焊、钻、冲床、研配压机等6项操作技能;他自己购置电脑、书籍,追踪学习国内外模具设计制造的先进技术。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江铃的模具一直依靠外购,每年外购费用高达2000多万元。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江铃决定自主开发汽车纵梁等车架模具,首次开发自制的是五十铃大型纵梁复合模。

  袁政海勇挑重担,他在研究大量国外引进模具结构的基础上,将各种管线与元件巧妙地布置在模体内,并使之翻转灵活、运行可靠,而且对模具的部分结构、零件进行优化,使模具的性能更加完善。模具研制成功后,日本专家认为完全达到了进口原装模具的水准。

  多年来,袁政海直接参与的技术改进项目达40多项,为江铃节约资金500多万元,同事们都钦佩地称赞他既是技术能手,又是“革新专家”。

  从袁政海到“袁政海班组”

  方悦与袁政海是技校的同班同学,毕业后一同进入江铃模具厂工作。1996年,刚满25岁的袁政海当上了模具厂班组组长。因为觉得当工人没奔头,方悦则远走深圳“闯世界”。

  然而,方悦发现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但自己却很无奈。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有大作为。他又想到了老同学袁政海。

  方悦重返江铃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白天,他全身心投入工作;晚上,他专心致志学习,工作技能突飞猛进。2000年,他代表江铃集团参加南昌市“首届青工技能比赛”,力挫群雄夺得大赛金奖。如今,他不仅取得了"高级技师"资格,而且成了“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多项荣誉称号的得主。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带出一大批技术能手,袁政海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班组其他员工。班组成员你追我赶,人人苦学技术、个个争当能手。班组17人中,16人拥有除钳工外的5种以上技能上岗证,钻、焊、刨、磨样样精通,还涌现出了"妙手医生"万仁义、"点子大王"李先勇等一批技术能人。

  班组成员万海明已年过半百,可是他对模具钳工仍然有一种"痴迷"。一旦有了灵感,半夜三更都会起床悄悄到储藏室去画图。一次,万海明偶然得知省内模具研制方面的权威、华东交通大学机械系一位教授准备制作一套化油器压铸模,他每天傍晚一下班,就匆匆回家扒两口饭,然后骑车赶往三十多里外的华东交通大学,每次往返六七十里路,两个多月披星戴月,风雨无阻。

  在袁政海的带动下,班组里学习成为习惯,互助成为乐事,竞争成为常态。他们创建包括召开“小例会”、征集“小提案”、布置“小调查”、鼓励“小创新”、解决“小问题”、发布“小成果”在内的“十五小工作法”,班组工作成绩斐然,多次被评为全国、省、市和公司的先进班组。

  2004年,江铃集团正式将袁政海所在的模具组命名为“袁政海班组”。

  从“袁政海班组”到“袁政海班组效应”

  江铃是江西较早引入外商投资的企业。1995年,江铃引进世界五百强企业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两年后成功推出中国第一辆中外联合开发的“全顺”商务车,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如今,江铃通过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不断提高自主开发能力,专用车及改装车销量位居全国前列。江铃开发的自主品牌“宝典”皮卡销量排在国内柴油皮卡首位;JMC轻卡系列占据中高档轻卡市场的主导地位,市场份额占全国销量的近50%。江铃人给自己确定了未来的发展目标--成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重要的商用车生产基地。

  厂兴我荣,国盛家旺。在江铃,袁政海班组已经成为企业上万名青年工人的标杆,引领着企业上千个班组比、学、赶、超。在南昌市此前举办的10万名职工技术比武中,江铃选派了12人参赛,获得11个奖项,囊括了车工、钳工、铣工前三名及焊工二、三名;技术工人熊懿等5位选手代表江铃汽车在全国载货汽车装调工大赛上夺得金奖。

  江铃集团董事长王锡高说,“袁政海班组”在江铃已经呈现出一种“模范效应”。近年来,公司先后涌现出车架厂刘辉班、全顺厂总装车间吊装班等上百个模范班组。正是这些层出不穷的"蓝领群英",奠定了江铃汽车发展壮大的基石,唱响了中国制造业的无形品牌。

  先后参与企业重要技改革新项目170多项,其中130项技术攻关、技术改进项目获奖,创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数亿元。

  江铃袁政海班组凭借过硬的业务技能,参与各种车型重大模具的开发制造,加快了江铃汽车的国产化进程,结束了江铃重要模具完全依靠进口的局面,大大提升了江铃汽车自主开发的能力。

  在国际产品中,袁政海班组铸入了中国技术工人的智慧!

  在合资企业中,袁政海班组挺起了中国技术工人的脊梁!

  降伏“洋”模具 外国专家连称“OK”

  江铃的前身是江西汽车制造厂,企业一度资不抵债。1995年,江铃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合资,联合开发全顺商用汽车。如今的江铃已是中国商用汽车领域最大的企业,"全顺"汽车远销海内外。江铃起死回生,走的是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之路。

  模具制造和维修是汽车制造流程中最基础的一道工序,任何一套模具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整车制造,轻则耽搁生产,重则造成经济损失。这就要求无论是研发、制造还是维修模具,都必须时间短、质量高。袁政海班组的责任不可谓不大。

  2001年,江铃从英国购进一批用于生产全顺车的大型车架模具,但后来发现这些模具在江铃生产线的机床上根本安装不了,要想投入生产,就必须对这些模具进行国产化大改造。

  这一任务最终落到了袁政海班组。班组成员王春主动承担了8套模具的修改任务。没有图纸,也没有相关数据,只能就着实物进行改造,这谈何容易!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王春和同事们"啃掉"了一摞又一摞技术资料。

  袁政海班组研究发现,英国公司在把钢材料吊入这些模具时有配套的机械手,但江铃根本没有这个条件。为了降伏这些“洋”模具,袁政海班组在“洋”模具上设计制作了大型钩环和压板,代替机械手运载。这一独特的设计使大型模具起吊翻转自如,外国专家观看修改的模具后连声对袁政海班组说:“OK!OK!”。

  据测算,这8套模具的成功修改,为江铃创造了近千万元的间接效益。

  中国工人的创造力延续着国际产品的生命力

  全顺车是江铃集团的一个“拳头产品”。而全顺车的下摆臂对保证汽车的行车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这个部件的质量不合格,轻则车辆报废,重则车毁人亡。自1999年开始,江铃一直从国外进口这个部件。

  2001年5月,外国供应商相告:由于欧洲全顺车换型,将不再为江铃提供现有全顺车型的下摆臂。如果继续供货,每件须增加三倍的价钱。

  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江铃全顺车生产面临严峻考验。如果接受外国供应商的条件,每辆车的成本将大大增加,并且还有随时中断供货的风险;如果不接受,没有配件的主打产品将面临停产。在这节骨眼上,江铃别无选择,只有一条路——自主开发。

  重任再次落到了袁政海班组。全顺车下摆臂尺寸精度高,产品型面非常复杂,面对这一既熟悉又陌生的部件,袁政海班组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一起扑在了模具研制和调试工作上。

  每天,他们都对着模具不停地量尺寸、画图纸、改数据,经常加班至深夜。为了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袁政海班组不断创新工艺,一次不行,就来第二次;两次不行,就来第三次……

  经过一年多的研制,下摆臂模具终于出炉并调试成功。一位经销商得知这一消息后,感慨地说:“江铃的工人用自己的创造力延续了全顺这一国际产品的生命力!”

  事实上,开发这套模具,国外知名供应商用了三年,国内一家公司研制三年都没有成功,而袁政海班组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

  创新提升价值 贡献赢得尊重

  班组是企业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单位。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代表、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远清说,企业的高管、研究人员可以更换,也可以长时间出差在外,但企业须臾不能离的是大量的技术工人。毕竟,再优秀的产品设计方案,最终都需要技工来具体实施。

  袁政海班组就是这样一个单元。他们十几年如一日,不断改进操作工艺,提高劳动效率成了班组日常工作的常态。

  有一次,江铃的一款汽车应市场需求需要加装一部空调,这就必须在汽车横梁上钻3个直径为9.5毫米的圆孔用来接线路。由于钻孔的位置不规范,按照传统方法,需要技术人员先在每根横梁上找出钻孔的位置画线,再由钳工把横梁搬到专用车床上,把孔一个个钻出来。这样加工一根横梁,大约需要30分钟。不仅费时长,还因为钻孔位置很难找准,很容易出现偏差。

  如何简化横梁钻孔的工序?袁政海班组的技工利用休息时间,你一言,我一语,开起了“诸葛亮会”。最后,他们根据横梁的形状重新设计了一件模具,只要把模具往横梁上一套,就能准确无误地完成钻孔定位,1分钟就能加工完一根横梁。用上这套模具,工作效率提高了30倍。

  今年初,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决定投入1000万元改善模具厂软件硬件设施,以提高研制开发的水平和效率。对模具厂来说,这还是第一次获得公司的重大投资。

  有人说,这说明袁政海班组精益求精、富有成效的工作,让企业高层看到了优秀技工对公司业绩提升的价值;有人说,这说明企业对袁政海班组创新、研发能力的信赖和肯定;有人说,这说明中国工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才能逐步摆脱资源密集型的分工地位。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余欣荣说,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生产基地,南昌正在着力打造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时代在呼唤并造就着新一代的技术工人。以袁政海班组为代表的蓝领群英,立足平凡,务实创新,平台不广贡献大,他们不愧为新世纪中国技术工人的脊梁。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