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男,39岁,党员,汉族,淮北矿业集团公司井下电工,高级技师。
杨杰,这是一个在淮北矿区乃至整个煤炭系统都响当当的名字,提起杨杰来大家会自然而然地把他与“勤奋、敬业、创新、贡献”等一系列充满褒扬色彩的字眼联系在一起。
杨杰同志自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进行大小革新项目200多项,其中1项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2项刷新了全国记录,2项填补了全国煤炭行业空白,创造经济效益高达8000多万元。他本人先后被授予“全国十佳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自学成才十佳标兵”、“全国煤炭十佳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安徽省技术能手”等近60项光荣称号,其先进事迹被广泛刊登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煤炭报、安徽日报等新闻媒体上进行宣传。在今年9月26日举行的全国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暨第八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表彰大会上,杨杰同志又荣获了“中华技能大奖”荣誉称号。
勤奋作梯 自学铺就成才路
20多年来,他自学完成了高中所有课程,攻克80多本专业书籍,笔记高达100多万字,文化水平由初中达到本科,个人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高级技师,被誉为“矿区职工自学成才的楷模”。
1984年,17岁的杨杰因家庭困难上不起学而进矿当了一名副井绞车司机,这是一个看似平凡、却担负着重大责任的岗位──它关系到全矿工人兄弟上、下井时的人身安全!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绞车司机;他给自己提出了奋斗目标:不仅要熟练掌握操作技术,还必须熟知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技术性能。
然而,只有初中文化的他面对“天书”般的设备结构、工作原理图时呆了,以前学的那点知识太贫乏了,但他并没有就此退缩,却给自己订了详细的自学计划。上班时,他认真观察,虚心学习,主动向师傅、工程技术人员请教,把他们的一招一式熟记于心;检修时,他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忙前忙后的跟着看、帮着干,同事们都称他为“编外检修工”;下班时,他便一头扎进书堆里,把全部工余时间都用于学习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上,真正做到了“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凭着坚强的毅力和不懈的追求,他自学完了高中的所有课程和二十几本矿井提升方面的专业技术书籍,记下了数百个电子原件符号和电路图,同时还写下了1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奠定了扎实的根基。1987年,参加工作不久的他就在市百业十行大比武中夺得本工种第一名。
从此,他学技术的兴趣更一发而不可收。1990年在全局第二届技术比武中,他又蝉联了该工种冠军,同年参加了全国第一届青年职工技术大比武,在所有参赛选手中他是年龄最小的一位,但却以全国第六名的成绩被中煤总公司、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煤炭系统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的光荣称号。
创新为翼 实践舞起效益旗
20多年来,通过学习他进行大小革新项目200多项、提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合理化建议103条,创造效益高达8000多万元,经他排除的故障更是不计其数,人称“故障快速探测仪”。
成绩面前,杨杰没有沾沾自喜,他在日记中写道 “作为企业,知识就是力量,科技就是灵魂,必须抢战技术制高点,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用心每一天,做好每件事”、“把知识转化成力量”成了杨杰坚定的工作理念和不懈的学习追求。
1994年,针对“主井提煤系统出现故障后难以快速排查、处理”这一棘手问题,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矿井提升系统电气故障查排多维思维法”,使提升机故障查排时间缩短了30%左右,每年可多提煤一万多吨,当年就创造了该矿提煤195万吨的历史最高记录,刷新了“每勾提4.7吨、一个提升循环时间为62秒的同机型提升机”提煤能力的全国最新记录,填补了全国煤炭系统这一操作方法的空白,并在全煤系统推广使用。此后, 提煤系统故障率几乎为零,填补了煤炭行业提升设备“数字化需求动态检修法”的空白,经专家鉴定,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该方法仅在集团公司推广应用后,就创效高达2000多万元,也为其所在的朔里煤矿连续12年保持“部级高产高效矿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0年,为解决5L—40/8型空压机电控励磁装置(KGLF-200/75)技术落后、故障率高、严重影响全矿掘进进尺这一问题。他经过反复研究,利用PLC控制技术,设计出了自动化电控线路,实现了“超过预定压力自动停车,低于预定压力自动启动”的自动化效果,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填补了该空压机电控PLC技术的空白,在集团公司推广后,每年节约电费600多万元。
2002年,朔里矿副井电控改造采用的是世界最先进的工业计算机控制技术,它的内部控制功能是由上万条指令、上千个虚拟继电器相互作用完成的,要掌握这一先进技术,难度可想而知,但他硬是凭着坚强的毅力,快速掌握了该项技术每一条指令的含义,以及可编程控制器结构、性能和工作原理,使改造时间提前了37个小时,直接创效239.4万元,刷新了全国同型号设备改造时间最新记录。同时,他还针对地面生产系统电控设备控制元件落后、保护不齐全、故障率高、直接影响生产这一难题,进行PLC编程控制,使电控设备故障率几乎为零,每年可直接创效58.6万元。
2003年,他对主、副井电控低频拖动装置进行的交─交变频技术改造,节能效果十分明显,与原电控装置相比,两套两台功率为130KW和7.5KW的拖动机每天按22小时运行计算,仅用电一项每年就可节约用电126万度、节约电费70多万元。
他不仅在项目革新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在优化全矿供电系统、压风系统方面,同样做出了骄人的业绩。在供电系统方面,针对井下高压电缆敷设距离远、采区变电所变压器设置多,造成资源浪费等系列问题,他一次又一次地深入井下,对全矿井下变压器、开关、电缆、负荷等数据进行反复统计、分析、计算,设计出了井下优化组合供电方案,节省了高压开关、KBSG-500干变、高压电缆等许多设备和大量材料,总价值高达102.62万元;在压风系统方面,针对矿上供风管路较长、供风点多,造成人力、财力、物力浪费的实际情况,他认真研究了供风管路和生产场点,并把相关的28个技术参数输入到计算机,通过最佳路径分析,优化了全矿压风管网图,减少了3台4L—20空压机和3.68千米井下供风管路,每年节约工资费用10万多元(机工两人、电工两人、司机5人),节约材料费及电费57.86万元,在集团公司推广后,产生了673万多元的经济效益。
在刻苦钻研的过程中,他还非常善于总结经验,先后在《安徽煤炭科技》、《贵州能源》、《江西煤炭科技》、《江西能源》、《资源节约与环保》等各类有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近十篇论文和技术报告,使自己的技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他创立的原理法、逼近法、状态比较法、参数法、故障树法、逻辑图法等六种“故障快速处理法”,为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可靠保障。
团队兴魂 百花绽放满园香
20多年来,经他培训过的职工就达3000人之多,其中有48人在省、市、集团公司技术比武中取得过前三名的好名次,他带过的徒弟多数已成为本单位的技术骨干。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杨杰深深懂得学习只有融入到集体之中,先进技术只有为更多的职工所掌握,才能焕发出更大的活力。他从不“垄断”自己的一手绝活,而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工友们,努力实现知识共享,带动身边的同志共同学习。矿上开展学习企业创建,组织培训或举办讲座时,他积极参与,义务编写讲义;集团公司举办中高级工培训班,他义务登台讲课。20多年来,他先后对变电工、压风司机、灯工、提升司机、大泵司机、抽风司机、洗煤厂电工等7个工种的矿区3000多名人员进行了轮训,还把自己编写的“提升故障排除多维思维法”、“矿井提升系统常见故障排除100例”、“提升司机50问”、“变电工基础60题”、“灯工基础知识”等有关材料无偿地印发给职工学习,营造了团队学习的浓厚氛围,为企业培养、造就一大批技能精、作风实、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力地推动了矿区跨越式发展。
20多年来,作为一名知识化、技能型的高级技术工人,杨杰为中国煤炭事业作出了应有贡献,他不愧为学习型时代的典范、新时代技术工人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