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把高技能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完善政策,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2006年,全市新培养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20889人,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的比重由2006年末的8.2%提高到目前的12%。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3269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的比重由2006年末的1.1%提高到目前的1.7%,技能人才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启用了青岛市高级技工学校新校区,新增招生能力3000人;服务业实训基地、智能化考务平台、焊接与汽车技术实训基地相继投入使用,年实训能力达到2.6万人;将农村劳动力公共培训基地建设纳入今明两年规划,拟在每个区(市)各建设一处综合性的公共培训基地,进一步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能力。不断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扶持体系,大力实施“技能素质提升工程”,不断扩大“金蓝领”培训规模,年内累计组织培训2300人;不断扩大紧缺工种培训范围,对企业在岗技术工人参加紧缺工种培训的,按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由市财政给予培训费补贴,2006年累计组织培训1700人。
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企业职工持证上岗的基础上,逐步将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毕业生纳入职业资格证书发证范围,双证制度在驻青高校(工科)和职业院校中已得到普遍执行。积极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方式改革,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结合青岛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实际,开发出一批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1+X”鉴定标准,使职业技能鉴定更加科学公正合理。选择了2个行业进行了单项“X”证书制度试点,使企业内部培训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鉴定紧密结合,调动了企业开展技术培训的积极性。积极搞好农民工培训技能鉴定工作,根据农民工自身素质和就业需求,实行了职业资格证书和单项证书相结合的鉴定办法。截止目前,共组织农民工技能鉴定考试近200多场次,参加鉴定农民工5万人。2006年,全市完成技能鉴定14.1万人,其中,鉴定高级工1.77万人,鉴定技师、高级技师3000多人。
完善技能人才选拔激励机制。建立企业首席技师评选制度,在企业普遍建立首席技师制度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首席技师推荐评选工作,共评选出青岛市首席技师人选15人,另有10人被评选为山东省首席技师。首席技师作为青岛市技术工人的最高荣誉,每人每月可享受1000元的政府津贴,同时在出国考察、休假、健康查体等方面还可享受一定的待遇。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开展了青岛市第九届职业技能大赛,进一步扩大了参赛单位和人员范围,共设立了100个竞赛工种,并首次设立了学生技能专场和农民工技能专场,初赛报名人数达到2万人以上。对获各工种前6名的选手,除按规定授予一定的荣誉称号外,还给予2000-10000元的奖励。
高技能人才基础工作不断加强。建立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保证体系,对高级工和新职业工种的技能鉴定,实行严格的考务程序和质量督导制度。在理论考试上,运用智能化考试平台,建立了所有工种的考试题库,全面推行无纸化考试,截至目前共建设完善了44个职业(工种)的题库;在技能考试上,实行了考评员、巡视员和督导员循环选派制度,2006年共派出督导员近千人次,对各技能鉴定机构的鉴定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督检查。加大了新职业(工种)的引进开发工作力度,按照前瞻性与适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新开发了消防战斗员、中控操作工、宠物健康管理员等17个新职业(工种)。新开发工种的鉴定考试标准编制工作也已完成,正式纳入了青岛市职业技能鉴定工种目录范围。加强了培训机构师资培训,启动了“十百千”师资培训计划,采取政府、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方式,选拔部分技工学校、劳动就业训练中心、社会培训机构的200名专职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职业院校进行专业化培训;组织了26名专业教师赴德国进行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