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1. 确定和完善产品满足市场需要的质量称为( C )。
A.检验质量 B.设计质量 C.市场调研质量 D.制造质量
2. 确保为顾客所提供的产品与所设计的特性相一致的质量称为( B )。
A.使用质量 B.制造质量 C.设计质量 D.检验质量
3. 古代的原始质量管理,基本上都属于( A. )。
A.经验式管理 B.统计质量管理 C.全面质量管理 D.操作者质量管理
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质量管理处于( A. )阶段。
A.质量检验 B.统计质量控制 C.全面质量管理 D.全面质量保证
5. 中国自( B )年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活动。
A.。1956 B.1978 C.1982 D.1985
6. 统计质量管理阶段,由( D )承担质量管理工作。
A.操作者本人 B.工长 C.专职检验人员 D.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7. 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是( C )通用电气公司质量总经理菲根堡姆。
A.中国 B.日本 C.美国 D.德国
8. 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是 ( B )。
A.综合国力 B.质量 C.产量 D.效益
9. 全面质量管理的英文缩写为( B )。
A.TQM B.TQC C.CWOC O.ISO
10. 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以( C )为中心。
A.产量 B.利润 C.质量 D.效益
11. “始于教育,终于教育”是对( A )的质量管理的概括,
A.全员 B.全过程 C.全企业 D.多方法
12. “始于识别顾客的需要,终于满足顾客的需要”是对( B )的质量管理的概括。
A.全员 B.全过程 C.全企业 D.多方法
13. “以质量为中心,领导重视,组织落实,体系完善”是对( C )的质量管理的概括。
A.全员 B.全过程 C.全企业 D.多方法
14. “程序科学,方法灵活,实事求是,讲求实效”是对( D )的质量管理的概括。
A.全员 B.全过程 C.全企业 D.多方法
15. 全面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是( D )。
A.质量第一 B.安全第一 C.用户第一 D.质量第一、顾客至上
16. 衡量产品质量和各项工作的尺度是( B )。
A.计量 B.标准C.质量 D.技术监督
17. 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是以提供( C )为中心,以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为内容来制定标准和贯彻标准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A.质量 B.产量 C.经济效益 D.利税
18. 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所颁布的国际标准中,有( B )以上是与质量管理直接有关的。
A.25% B.50% C.75% D.100%
19. 双编号国家标准“GB/T1 9000——ISO 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国家系列标准,是我国第( D )个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系列标准。[NextPage]
A. 二 B.五 C.十 D.一
20. 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必须以“( D )”的思想为指导。
A.质量第一 B.安全第一 C.生产第一 D.顾客第一
21. 质量原始记录来源于( A )。
A.班组 B.车间 C.管理层 D.决策层
22. ISO 9000系列《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我国( B )采用。
A.参照 B.等同 C.部分 D.没有
23. 质量成本的分析研究工作应由( D )组织领导。
A.总经理 B.总工程师 C.总会计师 D.总工程师和总会计师
24. 产品在各道工序加工完毕和成品入库时的检验和试验费用称为( C )。
A.鉴定成本 B.内部故障成本 C.工序和成品检验费 D.工序控制费
25. 开展质量成本分析在计划实施阶段一般( A )发布一次。
A.一年 B.一月 C.三年 D.半年
26. 质量成本是衡量企业质量管理活动和质量体系( D )的依据。
A.品质性 B.经济性 C.时效性 D.有效性
27. 据国外企业统计,质量成本一般占企业总销售额的( C )。
A.5% B.10% C5%~10% D.15%
28. 质量成本的降低可以通过提高( D )质量得以实现。
A.维修 B.检验 C.管理 D.工作
29. 在产品的制造和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质量成本是( A )。
A.直接质量成本 B.间接质量成本 C.无形质量成本 D.过程质量成本
30. 无形质量成本属于( B )。
A.直接质量成本 B间接质量成本 C.鉴定成本 D.预防成本
31. 在直接质量成本构成中,内部故障成本占全部质量成本的 ( A )。 ?
A.25%-40% B.20%-40% C.10%-50% D.0.5%-5%
32. 在直接质量成本构成中,外部故障成本占全部质量成本的 ( B )。
A.25%~40% B.20%-40% C.10%-50% D.0.5%~5%
33. 在直接质量成本构成中,鉴定成本占全部质量成本的 ( C )。
A.。25%-40% B.20%~40% C .10%~50% D.0.5%-5%
34. 在直接质量成本构成中,预防成本占全部质量成本的 ( D )。
A.25%~40% B.20%-40%C.10%-50% D.0.5%?5%
35. 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看,作为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中的第一环是( A )。
A营销 D.设计 C采购 D.产品试制
36. 企业在进行市场调研时,首先应提出调研计划的是( B )部门。
A技术 D.质量管理 C.生产 D.营销
37. 科学技术转换为生产力时间越来越短,产品的更新周期已从几十年缩短到( C )年。
A.3?5 B.8?10 C.6?8 D.10?15
38. 影响产品开发的政治环境是( D )。
A国民生产总值 B.产业结构 C消费水平 D.社会制度
39. 产品设计的质量职能就是把( A )的需要转化为材料、产品和过程的技术规范。
A.顾客 D.供应商 C.经销商 D.生产企业
40. 需要吸收型产品构思适用于( D )企业开发新产品。
A.私有 B.小型 C.大型 D.中小型
41. 小型试生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D )。
A制定计划任务书 B.进行技术设计 C.进行工作图设计 D.考验工艺
42. 在设计评审的具体项目中,与产品规范有关的项目有(B )。
A.安全性 B.可信性 C.环境相容性 D.设计的检验和试验能力
43. 下述评审会议属国家政府部门评审会议的是( C )。
A技术设计评审会 B.生产定型鉴定会 C.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会 D.技术经济可行性审定会
44. 下述评审会议属设计单位的评审会的是( D )。
A任务审定会 B.总体方案论证会 C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会 D.技术经济可行性审定会
45. 为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生产企业必须把设计、( C )和使用三者结合起来。
A.销售 B.供应 C生产 D.管理
46. 对某项规定的活动进行检查,以确定该项活动达到了产品规范要求称为( A )。
A.设计验证 B.设计确认 C.设计评审 D.设计更改
47. 设计出的产品必须做到“好用、好造、好修、好看”是( A )评审应遵守的原则。
A.初期 B.中期 C.终期 D.事后
48. “模型验证”是( B )评审的内容。
A.初期 B.中期 C.终期 D.事后
49. ( A )对供应商进行调查和评价。
A.需方 B.供方 C.供销商 D.顾客
50. 供应商调查是对供应商( B )的一种预测。
A.水平 B.能力 C.效益 D.信誉
51. 对供应商的设计资格审查就是根据对供应商设计出来的样品进行试验,调查其设计控制工作,以判定供应商的( D )。
A.水平 B.能力 C.资格 D.能力和资格 [NextPage]
52. 为了处理好供需双方的关系,制定一些( C )是必要的。
A.计划 B.法规 C.原则 D.制度
53. 在选择供应商时,要采取质量上择优、价格上就廉、质量上就优、路途上就近的方法。这种方法是( D )。
A.计划原则 B.整体原则 C.平等原则 D.择优原则
54. 供需双方要顾大局,识大体,急对方之所急,同舟共济是( C )原则。
A效益 B.法规 C.整体 D.择优
55. 在菲根堡姆的百分制评级法中,当质量、服务、价格合计总分低于( C )分时,应取消供应商的资格。
A.99 B.94 C.87 D.70
56. 对供应商绩效的评级是决定供应关系是否继续下去的 ( A )。
A依据 B.方法 C.条件 D.标准
57. 在菲根堡姆的百分制评级法中,单项质量分总分规定为 ( B )。
A.45 B.40 C.35 D.25
58. 在菲根堡姆的百分制评级中,单项价格分低于( C )分,应取消供应商的资格。
A.40 B.35 C 31 D.25
59. 菲根堡姆的百分制评级法产生在( B )。
A.19世纪5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60. 采购时应制定“( D )”,来指导采购活动和处理同供应商的关系。
A质量手册 B.采购手册 C.管理手册 D.供应手册
61. ( C )是产品、零部件制造过程的基本环节,是使其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A工步 B.工位 C.工序 D.工装
62. 工序能力的大小通常用( A )的6倍来表示。
A标准偏差 B.极限偏差 C.公差 D.位置偏差
63. 当工序能力指数的范围为1.33< p>
A特 B.1 C2 D.3
64. 当工序能力指数范围为1< p ( C>
A特 B.1 C2 D.3
65. 当工序能力指数范围为0.67≤Cp≤1时,工序能力等级为 ( D )级。
A.特 B.1 C.2 D.3
66. 当工序能力指数范围为Cp <0.67时,工序能力等级为( D )级。
A.1 B.2 C.3 D.4
67. 提高工序能力的首要措施是( A )。
A.减少中心偏移量 B.减少工序加工分散程度
C.增大公差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