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访张新民院长
发布时间:2008/8/26 15:27:00 来源:xue.net 编辑:城市教育在线
利用师资优势,照例打造“照例打造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强势以及“国际化特色”,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学院院长张新民来说,这是从众多商学院中突围而出的良策。
《21世纪》:在众多商学院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您对学院的发展又怎样的定位?
张新民:在目前的情况下,商学院要发展,寻求自己的特色所在是很重要的,在这一点上,我们有自己的判断。
EMBA最重要的四块是:战略、人力资源、营销、财务。一般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的中枢问题,企业发展需要融资、内部资金调度、上市等等问题都必须注重财务。
目前,利用我们商学院的师资,我们着力打造的是我们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强势,以及管理的国际化的特色。
《21世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学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操作EMBA项目的?目前的招生情况如何?
张新民:我们开始做EMBA是2002年7月份,我们当时做了对项目本身认识上的以及基础设施上的准备。对国外的EMBA项目是什么、怎么做、国内比较好的学校怎么做都作了详细的考察。
到了2003年9月份,在全国的EMBA项目轰轰烈烈进行了一年以后,才正式开学,那时有的学校已经招了500多人了。可以说我们的EMBA项目启动是比较晚的,但是这个晚,是建立在充分准备基础上的晚。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招生情况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我们的招生指标是100人每年,我们目前的平均招生人数在150左右。
《21世纪》:与长江、中欧等独立商学院相比,综合性大学的商学院有怎样的优势和劣势?
张新民:作为大学下属的一个学院,必须考虑维护本大学的传统优势和品牌形象。当然,商学院的特色和其所在学校的特色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财务管理和教育资源管理体制,也非常重要,因为EMBA是一个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项目。有些学校对EMBA项目的财务管理过严,项目的竞争力肯定会削弱。
《21世纪》:您曾经说过中国大陆现有大学储备的高质量EMBA师资不超过50人,目前这种情况是否有所改善?
张新民:EMBA教育所需要的师资必须具备这样的特质:第一、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理论不强无法解释丰富的管理实践;第二,必须熟悉中国的企业管理实践;第三、必须有很强的授课能力。
我们学校的情况是,50%本校的老师,30%境内的老师、20%境外老师。我们对教师的遴选是非常苛刻的,决不将就。
可以说EMBA教育是不允许失败的教育,我们不会为了把一个老师往台上推,而拿任何一个班来做实验。大量使用不能令学员满意的老师,是一种“店大欺客”的行为。
《21世纪》:商学教育自身特点决定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对外经贸大学是如何把学员教育和当前实践相结合的?
张新民:移动课堂是我们把教育和实践结合的一种形式,这也是EMBA教育的一个创举。我们非常注重在移动课堂中对学生的商务活动有所促进、对当地有所帮助。比如在桂林,我们与桂林市政府座谈,我们的学生就提出过帮助当地政府引进世界银行贷款的建议,这种“实践性”就非常充分的体现出来。通过这些办法,我们把教育和学生的工作发展联系在一起。
《21世纪》:对学生出勤状况的管理可以说是EMBA教育的一个难点,这也是由学员本身的工作性质决定的,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张新民:在我看来,在EMBA的教学中能不能做好对学生的管理、敢不敢管,最能体现一个办学主体的信心。可以说,经贸大学的EMBA管理在国内是比较严的,因为松散的管理达不到教育的效果,也会让学生蔑视你的学校。
《21世纪》:EMBA项目在中国的发展一直饱受争议,您怎么看待社会对EMBA的态度?
张新民:过去的5年里,EMBA在中国是一个饱受争议的项目。对“E”的看法众说纷纭,有的说是“Expensive”、有的说是“Easy”、也有的说是“Entertainment”, 这些议论其实跟社会上的敏感心态有很大关系。
很多人看到的不是企业家的需要、收获以及课程对管理的促进,关心的只是谁来学,学费是多少。幸运的是,EMBA教育在争议中保持了比较好的发展。
《21世纪》:您觉得,发展至今,商学院对中国商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张新民:我觉得,中国的商学院教育带来的是一种“怎样规范的进行商业活动”的理念,让我们的企业管理者知道什么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包括管理、法律、社会责任等问题。这些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整个中国社会,这个过程是非常明显的。
《21世纪》:您怎样看过去5年,学校、学员以及社会对EMBA教育态度的转变?
张新民:从怀疑到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