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讯 >> 考研硕士 >> 考研硕士 >> 正文
2006年考研政治大纲新增知识点解
发布时间:2008/8/6 10:05:53 来源:xue.net 编辑:城市教育在线
哲学部分: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分析】实践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所构成。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的主体是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因素,它的能力结构包括人本身的自然力、智力和情感意志力,其社会结构有个人、集团、社会和人类四种形式。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是进入主体活动领域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或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有自然、社会和精神三种形式。连结主体和客体的中介是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运用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实践活动就是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系统。 
  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既不同于一般的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同于一般的精神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把这两种相互作用都包含于自身。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
 可能性和现实性 
 【分析】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把握可能性这个范畴,要注意区分几种不同的情况: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要区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要区分两种(好或环)可能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要立足    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从而获得实践的成功。 
 价值评价及其尺度。价值选择及其实现。 
 【分析】价值评价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进行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应当符合两项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识,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只有那些既有利于社会、人类主体生存发展,又对个人或群体有意义的需要,才是真正符合主体利益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需要。整个人类主体的根本利益是主体实际需要的最高尺度,因而也是价值评价的最高尺度。 
  价值的形成过程表明,价值是主体在实践中选择的结果。价值选择的方式是千差万别的,影响人们价值选择的既有功利、情感、道德、审美等主观因素,又有社会条件等客观因素,所以价值选择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内在统一。价值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它要通过价值的实现才得以完成。价值实现的过程实质上是从价值观的确立到价值实践完成的过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实现价值的首要前提,为实现特定的价值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即价值实践是实现价值的唯一途径。 
 文明和文明形态 
 【分析】文化与文明是不可分的,文明是文化的积极成果,文化是文明的精神动力和支撑。二者又有不同点,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社会结构的概念,它与经济、政治相结合构成一个具体的社会,而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尺度,是与人类的野蛮状态相的。文明具有多种形态,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此外还有生态文明。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 
 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 
 【分析】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主导的方面,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生产力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所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标准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提出来的,它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集中体现。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分析】阶级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 
同体,阶级对立的实质是社会上一部分人拥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阶级是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中,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分析】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其实质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改革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革方式,它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中,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经常出现的、具有相当普遍性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以解放生产力,所以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分析]人类社会发展既是客观历史演进的过程,又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自身,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以入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 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作为历史观,它强调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观,它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和运用人的尺度,关注人生活的世界及人的生存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现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 
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 
 经济规律的类型 
 【分析】经济规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即表现人类各个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共同性质,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即表现这几个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共同性质,如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三是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即表现某一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质,如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价值规律等。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理顺分配关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分析】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必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理顺分配关系,既要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也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还要增加职工收入,改革和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趋向合理,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才有可能实现分配的公平;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只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潜力。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