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周末,中国传媒大学的小甘参加了号称全国第一考的公务员考试。与许多备考者势在必得的劲儿不同,小甘参加公务员考试,“只是一件顺便的事儿”。
小甘报考的是民盟中央,根据公务员考试录用系统的统计,该职位的最后录取比例是1314∶1。不过,对这样惨烈的竞争,小甘却并不是很在乎。一方面,她确实有点儿想象不出1314个人淘汰掉1313个人是什么概念;另一方面,小甘更看重的是准备国考过程中为应聘其它职位所累计出的笔试经验。
在高校毕业生中,抱有小甘这样应聘思路的人不在少数。
公司企业的笔试就像“国考”缩小版
小甘很早之前就买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的辅导书,但她看得并不着急,各种题型浮光掠影地瞄一遍,感兴趣的,写写画画。国家公务员报名的第一天,她便选了一个觉得“可能不会有太多人报”的职位报了名。虽然之后每次登陆都会看到这个职位的报名人数成倍激增,但她并没有太大的压力。因为她买书做题的最主要目的,并不是拿下公务员考试,而是备战即将进行校园招聘的各大公司企业的笔试。
很多大的公司招人都有多道程序,笔试通常是海选的第一关。小甘在网上浏览过来人的“面经”、“笔经”时得知,不少大公司笔试的内容与公务员考试中的行测很相像。
“一个天平,左右秤杆不一样长,给你两个500克的砝码,你能否准确称出1千克的东西?A有可能B很可能C不可能D绝对可以”,这道看起来颇有点国考行测色彩的题目,是网友candygreen在应聘泰科电子的笔试中遇到的。在candygreen介绍“笔经”的帖子中,还大致回忆了笔试的题型:共70题,50分钟做完。总共四部分,词语逻辑、数量关系、资料分析和逻辑题四种,基本和国考的题目类型一样。
网友hanjie104应聘广州本田时也遭遇了这样的“小型国考”,“5个数学题,两三个图形推理题和几个逻辑推理题,两个大的资料图表分析题……整个就是公务员考试行测部分的缩小版!”
看了考公务员的参考书 其它笔试能应付一大片
去年备考国家公务员时,南京某高校的小杨曾全力以赴地准备了三个月。虽然后来在面试中遭遇了滑铁卢,但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小杨在接下来的几个大型公司招聘的笔试中脱颖而出。“当时参加笔试的有箭牌口香糖、苏宁、比亚迪等,其中很多题型都和行测很像。”小杨告诉笔者,“除了行测,笔试中经常出现的开放式作文也可以参考申论的行文方式。”
“一般单位笔试的题目都会比国考容易一些。反正看了考公务员的参考书,其它公司的笔试就能应付一大片,就像是武侠小说里修炼的内功一样,算不上什么招式,但江湖上混着好像哪都用得着。”小杨毫不避讳备考公务员对自己找工作的帮助。
而小甘也发现,有不少网上交流“笔经”的网友都建议,提前看点行测教材,至少在接到笔试通知后借本行测书狠看一晚上,绝对有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效果。因此,这本厚厚的行测几乎成了小甘准备各单位笔试的专用参考书。
对小甘来说,在1314个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基本不太靠谱。“其实报名只是一件顺便的事儿。在‘国考’之前,很多知名企业的大规模校园招聘都已经开始了。反正去应聘也要看行测和申论,报个公务员不过是多交个报名费。就像买彩票一样,明知中奖希望基本没有,但买张彩票只有几块钱,干嘛不试试。”
“类行测题”泛滥引质疑
仅在小甘周围,怀着“顺便考考”心态的报考者就不在少数,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一年年托高了“国考”的报名人数。但也有一些人对企业笔试中频频出现“类行测题”持怀疑态度。中国矿业大学的小施就是其中一个。
小施曾应聘北京某咨询公司内刊编辑的职位,接到笔试通知后,她详细了解了该企业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并复习了关于编辑制作的专业知识。笔试足足三个小时,题量大得吓人,不过让小施意外的是,关于企业文化的几乎没有,关于编辑制作的也是少之又少,最大篇幅的,就是那些奇奇怪怪的“行测题”。因为事先没有准备,小施连蒙带猜地答了三个小时,就“郁闷着回来了”。
“很多大公司都会用这种题目刷人,但是我真的很不明白,就像小学生做什么一边注水一边放水的应用题一样,就算我搞清楚了题目中甲乙丙丁谁说了真话谁是罪犯,那和我们将来可能要面对的工作有什么关系呢?”
和小施一样困惑的还有南京某高校的小王:“现在不管是什么公司的笔试,动不动就出这种题目,就连保研考试都不能幸免,真的靠这个就能选出他们想要的人才么?”
不过也有网友反驳,考试的目的只是测试做题者的思维,并不需要去探求每一道题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