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某派出所用模特代替真人站岗放哨,远看派出所岗亭中站着一名高大威猛、身板笔挺的保安,走近一看才发现“站岗”的原来是一名石膏模特。警方对此解释是:警力"不足"。
大千世界,尸位素餐、玩忽职守的人还真不少,和尚不念经,演员无真唱,教授不教学,就连保一方平安的警察叔叔竟然也不站岗了,取而代之的是石膏模特。
派出所为什么用石膏模特站岗?当地警方无奈地说:警力实在不足。按照人口比例匹配警察,警力恐怕确实不足,但这是由我国的特殊国情和警察机制决定的,按照这种逻辑演绎下去,如果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师资不足,是不是也可以用石膏模特教师放在教室里让学生们自习?
再说现在不是还有用百姓的真金白银招聘过来的保安、协警来补充吗?更令人费解的是一边是言之凿凿地说警力不足,另一边却看到警察出警时一身酒气、休闲娱乐场所魅影不散。看来,警力不足不能成为玩忽职守、渎职卸职的“挡箭牌”,更不能成为执法赖政的“幌子”。
关于石膏模特的执勤,这里有两点山水之意不容漠视:一是,逼真的石膏模特站岗可以“忽悠”一部分陌生的过路客,对于社会治安来说,“纸老虎”的余威还是客观存在的;二是,石膏模特不吃不喝,经济实用,无需发薪水,可以节减一大笔财政开销。这或许是当地警方的“良苦用心”吧。
在治安问题上,一旦公安部门执勤大打折扣,一方的社会治安就可能被“石膏化”。追溯设社区警务点的初衷有两点:一是为了便民、利民,保民平安,通过与社区的居民、社区的群众零距离的接触,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以及各类社会治安的信息,掌握社会治安工作的主动权,来及时调整警务部署。现在倒好,把一个不说话不做事的“石膏模特”安放在那里,明摆着忽悠群众,不仅无法与群众沟通、交流,反而伤害群众感情,影响了执法信度和公权形象,没有了民意的社会治安很可能“石膏化”。
二是,为了激励警察与社区共荣辱,进一步落实责任,更好地为民服务,保民平安。按理说,保安在岗百姓心理就踏实,警察被冠名警务点,责任心增强、压力增大,万一种不好这块“责任田”,就是给自己的名字抹黑。但现实是警察、保安却成了石膏像,一方治安责任无人担责,老百姓的心理也没有社会安全感。石膏模特站岗已让地方治安“空心化”。